1、陽關三疊又名《陽關曲》、《謂城曲》,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律詩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譜寫的一首著名的藝術歌曲。
2、目前所見的是一首琴歌。
3、最早見于《浙音釋字琴譜》(1491年前),另外還有多種譜本,最流行的是清代張鶴所編《琴學入門》(1864年)的傳譜。
(相關資料圖)
4、原詩已飽含深沉的惜別這情,入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詞句。
5、詞曲珠聯(lián)璧合,在唐代廣泛流傳。
6、新中國成立后,王震亞將其改編為混聲合唱。
7、全曲共分三大段,用一個基本曲調將原詩反復詠唱三遍。
8、故稱"三疊"。
9、每疊又分前后兩段,后段為新增歌詞,每疊不盡相同,帶有副歌的性質,分別渲染了"宜自珍"的惜別之情,"淚沾巾"的憂傷情感和"尺素申"的期待情緒。
10、旋律以五聲商調式為基礎,音調純樸而富于激情,在后段的八度大跳及"歷苦辛"等處的連續(xù)反復呈述,情真意切,表達了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無限留戀的誠摯情感。
11、歌曲結尾處漸慢、漸弱,抒發(fā)了一種感嘆的情緒。
12、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(699—759)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譜寫的一首琴歌。
13、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的形式廣為流傳,他的詩是為送友人去關外服役而作。
14、譜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詞句,加強了惜別的感覺,表達了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無限留戀的誠摯情感。
15、叫“三疊”是因為同一個曲調要反復疊唱三次。
16、琴歌開始加了一句“清和節(jié)當春”作為引句,其余均用王維原詩。
17、歌曲結尾處漸慢、漸弱,抒發(fā)了一種感嘆的情緒。
18、自古以來古琴作為一種文人士大夫精神的體現的樂器,在不少歷史典故包括現在的生活中出現,“清微淡遠 中正平和”很好體現了古琴的音色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