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
非法金融活動多發(fā)
【資料圖】
詐騙分子往往借助互聯網金融概念
設置詐騙陷阱
以高息、高回報為誘餌
誘使不明真相的投資者上當受騙
真實案例
4月20日,家住松港街道的王女士在刷抖音時,收到了陌生的私聊消息。聊了半天后,這位熱情的網友添加了王女士微信。在后續(xù)交談中,網友自稱是精通期貨操作的“大師”,不斷給王女士發(fā)來一些期貨投資交易的資料,還聲稱可以帶著她買國際黃金期貨一起賺錢。
一開始,王女士也對所謂“大師”的“生財之道”存有疑慮,這時,“大師”說可以先用他的期貨賬號操作體驗幾次。將信將疑中,王女士在他的指導下嘗試了兩次,發(fā)現都有不小的收益,這讓王女士感覺找到了實現財富自由的密碼。就這樣,王女士通過對方發(fā)來的期貨鏈接,點擊進入了一個名叫“CMS招商證券國際”的網頁,里面是一些天然氣、黃金、石油的期貨價格。
信心十足的王女士充值了第一筆后,便看到自己的賬戶顯示開始盈利了,在成功提現完賬戶資金后,王女士就完全信任了期貨“大師”。之后王女士在其引導下,又陸陸續(xù)續(xù)充值了十八筆。在充值轉賬了第十一筆50000元后,由于王女士資金緊張無法再追加購買,熱心的“大師”還多次讓自己的“好友”幫忙,分5次給王女士的銀行卡轉賬了12萬余元,并引導其在借貸平臺申請借款,再全部投入該期貨平臺。由于后期盈利的金額一直無法提現,對方仍然要求王女士追加投資,意識到可能被詐騙的王女士報了警,共計損失39萬余元。
警方提示
不相信打著“大師、內部消息、穩(wěn)賺不賠”等噱頭的投資項目;
不向陌生人提供個人身份證號、銀行卡號、密碼、驗證碼等信息。不掃描陌生人發(fā)來的“二維碼”,不點擊來歷不明的網頁鏈接;
投資請通過正規(guī)平臺,投資前務必通過證監(jiān)會、期貨業(yè)協會查詢平臺資質。
來源:霞浦公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