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)
1、近體詩中,有“一三五不論,二四六分明”的說法。
2、就是每句七言詩的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做要求(五言一三字)二四六字必須嚴格遵守(五言二四字)。
3、但對于(仄)仄平平仄仄平 和平平仄仄平兩種句型中七言第三字和五言第一字,必須要用平聲。
4、否則即拗,也就是“孤平”,此乃詩家大忌。
5、如果用了仄聲,就必須在本句第五字(五言第三字)用平聲字補償。
6、這為“孤平拗救”。
7、 除了韻腳,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,這叫“孤平”,是近體詩的大忌,在唐詩中極少見到.前引杜詩“臂懸兩角弓”即是犯了孤平,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,叫作拗句.老杜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,這種探索另當(dāng)別論.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聲不可,怎么辦呢?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: 仄平平仄平 這樣就避免了孤平.這種作法,叫作拗救,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. 所謂“孤平”,是專指平收句(也就是押韻句)而言的,如果是仄收句,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,也不算犯孤平,至多算是拗句.例如把“仄仄平平仄”改成“仄仄仄平仄”,這不算犯孤平,是可以用的. 還有一種情況,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: 仄仄仄平平 在這種句型中,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,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聲字,如果用了平聲字,成了: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連續(xù)出現(xiàn)了三個平聲,叫做“三平調(diào)”,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,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,而且無法補救. 同樣,七言平起平收句“平平仄仄仄平平”,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,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,否則也成了三平調(diào). 只要能夠避免孤平和三平調(diào),“一三五不論”就是完全正確的. 格律詩中出現(xiàn)拗句,采取一定的方式補救,稱為"拗救".拗救的方法,一般有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兩種.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,叫做拗句.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,就變成了古風(fēng)式的律詩.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(五言"平平仄平仄",七言"仄仄平平仄平仄")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,得是,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,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.現(xiàn)在再談幾種拗句: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(dāng)常見的,但是前面一字用拗,后面還必須用"救".所謂"救",就是補償.一般說來,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,后面必須(或經(jīng)常)在適當(dāng)?shù)奈恢醚a上一個平聲.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