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諸葛亮,字孔明,瑯琊陽都人。
2、他是三國時蜀漢杰出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。
3、東漢末年,他隱居于隆中,博覽群書,極富韜略。
(資料圖)
4、公元207年劉備率關羽、張飛“三顧茅廬”。
5、他對劉備提出聯(lián)吳破曹,占據(jù)荊州、益州,和好西南各族,逐步統(tǒng)一中國的方略,即《隆中對》,為劉備所采納。
6、此后,他被劉備拜為軍師,運籌帷幄,決勝千里,使劉備勢力漸漸強大,終于形成魏、蜀、吳三國鼎立局面。
7、蜀漢政權建立之后,諸葛亮任丞相。
8、他限制豪強勢力,勵精圖治,賞罰嚴明,并加強對西南各族的統(tǒng)治,興修水利,屯田漢中,發(fā)展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。
9、諸葛亮的一生,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。
10、他高尚的人品,杰出的才能,光輝的業(yè)績與獻身精神,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形象。
11、千百年來,人們都把他當做智慧的化身,各種民間傳說更把他描繪成“呼風喚雨,撒豆成兵”的超人。
12、然而,“金無足赤,人無完人”,諸葛亮也有一些重大失誤令人惋惜,因此,他的智者形象,不免受到了挑戰(zhàn)。
13、批評他的觀點主要有三方面:其一,《隆中對》后期方案之誤。
14、《隆中對》歷來被譽為千古奇策。
15、在群雄混戰(zhàn)之中,諸葛亮能提出蜀漢開國和三國鼎立的長遠戰(zhàn)略,是高瞻遠矚,無人能比的。
16、按此戰(zhàn)略方案,劉備擺脫了困境,開創(chuàng)了蜀漢江山。
17、但是一些專家學者指出,這一方案的后期部分“逐鹿中原”則是錯誤的。
18、諸葛亮說:“天下有變,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,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。
19、”正是按照這個分進合擊的鉗形攻勢,才使劉備失去了惟一可以問鼎中原的戰(zhàn)機。
20、它顛倒了主力和偏師的關系,棋差一招,前功盡棄。
21、西蜀一系列的敗仗,都和固守這過時的戰(zhàn)略有關:秦川原來的確是全國的政治中心,富庶殷實,但漢獻帝東遷之后,這里已“十室九空”,經(jīng)濟凋蔽,不足以支持劉備逐鹿中原,戰(zhàn)略地位已不重要。
22、而劉備根據(jù)這一戰(zhàn)略,偏偏率重兵戰(zhàn)于秦川,稽延了時日,得不償失。
23、而荊州“沃野千里”,上通宛洛,下控江吳,是兵家必爭之地,只是腹地狹窄,處境孤懸,必須重兵據(jù)守。
24、偏偏是此地蜀國兵力不足,驕傲自大的關羽打了幾個勝仗之后,竟傾巢北上,致使后路空虛,被東吳來個“甕中捉鱉”,關羽被殺,荊州又失。
25、而上庸、江州的蜀兵卻未能前來增援。
26、關羽為何失了荊州?劉備為何敗于夷陵?馬謖為何失了街亭?都和諸葛亮未能洞悉秦川、宛洛的形勢有關,都和他輕重倒置的布局有關。
27、其二,“失街亭”專斷拒諫之誤。
28、蜀漢建興六年,諸葛亮興兵北伐,試圖統(tǒng)一中國。
29、諸葛亮以馬謖為前鋒,率25000名精兵守街亭,而馬謖卻不遵循諸葛亮的正確部署,又不采納王平的苦苦勸諫,棄城不守,舍水上山,結果被魏軍圍山斷水,沿山放火,造成街亭失守,一出祁山失敗了。
30、事后諸葛亮自貶三等,并下令處死馬謖。
31、諸葛亮自責為“用人不當”。
32、其實,街亭失守的根本原因,在于諸葛亮的專斷拒諫。
33、表現(xiàn)在對行軍打仗和選派將領兩方面:如,一出祁山前,魏延曾提出建議:“夏侯懋年少,怯而無謀,請讓我?guī)П迩陌谐?,沿秦嶺而東,當子午而北,不出十日,可達長安,夏侯懋聞說我軍到,必會棄城而逃,當?shù)剀娂Z尚足,等他們再派兵來,得二十日,那時你帶著大軍,也可從斜谷到達,一舉而咸陽之西可定。
34、”這本是一條上策,但諸葛亮不予采納,謹守“安從坦道,萬全無虞”的教條。
35、讓10萬大軍在崇山峻嶺中緩慢前行。
36、又如,在選派將領時,大家都推舉魏延、吳壹等人擔任先鋒,諸葛亮也不采納,偏偏用了“言過其實”、不可大用的馬謖,導致街亭失守。
37、其三,選賢任能之誤。
38、劉備在時,人才輩出,各展其能。
39、法正、關羽、張飛、趙云、馬超、簡雍、李嚴……要文有文,要武有武,獨當一面,光彩照人。
40、而在諸葛亮時期,就有些眾星寥落,孤月獨明了。
41、他用人方面的問題,表現(xiàn)在:其一,不能寬容雄才雋士。
42、如李嚴、廖光、劉封等人,都很有才干。
43、只要使用得當,都可以建功于后世的。
44、但是諸葛亮對他們求全責備。
45、他們偶有過失,便被諸葛亮或貶為平民,或置之“閑散”,或流放,使他們的才能不能發(fā)揮出來。
46、其二,不善于發(fā)揮部下特長。
47、如馬謖、魏延等人,都各有特長。
48、馬謖是當時不可多得的將才,自幼熟讀兵法,曾提出“攻心為上,攻城為下”的著名策略。
49、他本是謀略之士,而把他用為戰(zhàn)將就不相當了。
50、而魏延則是劉備親自提拔的屢建戰(zhàn)功的將才,對領兵布陣都能獨當一面。
51、諸葛亮卻總是排斥他。
52、其三,不重視培養(yǎng)接班人才。
53、劉備死后,諸葛亮事必親躬,罰必親理,出將人相,獨立苦苦支撐大局,這樣勢必壓抑了人才的成長。
54、他培養(yǎng)的蔣華、費祎等接班人,因為缺乏實際工作的鍛煉,就難以擔當大任了。
55、所以,一旦諸葛亮撒手西歸,就后繼無人,蜀漢也就從此一蹶不振了。
56、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這些缺點,還需要來揭秘吧繼續(xù)考證。
57、但是,即或是他存在這些問題,也是瑕不掩瑜,他的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崇高的盡職精神、過人的智慧是永遠為后人所欽佩的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