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知音相傳伯牙善彈琴,鐘子期善聽琴。
2、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,鐘子期就說“峨峨兮若泰山”;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,鐘子期又說“洋洋兮若江河”。
3、鐘子期死后,伯牙不再彈琴,后遂以“知音”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;知己朋友:你真是我的知音。
(資料圖)
4、2、汗青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,漸漸成了竹簡的代名詞。
5、從出土的古代竹簡來看,長的竹簡常用于書寫儒家經典;短的竹簡常用其記載諸子事跡及史傳。
6、因此“汗青”代稱竹簡再演變,人們便地一步又將其代稱竹簡所記載的“史冊”了。
7、3、桃李據(jù)漢朝《韓詩外傳》記載,春秋時,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向簡子埋怨自己過去培養(yǎng)的人在危難時不肯幫助他。
8、簡子笑著說: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,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,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。
9、可是,如果你春天種的是蒺藜,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,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倒要扎傷人。
10、所以君子培養(yǎng)人才,就象種樹一樣,應先選好對象,然后再培植??!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培養(yǎng)人才不當。
11、故后人就把培養(yǎng)人才叫做“樹人”;把提拔培養(yǎng)的優(yōu)秀人才叫做“桃李”。
12、因老師培養(yǎng)出來的學生很多,就被譽為:“桃李滿天下”了。
13、4、古稀是中國人自古指七十高齡的說法。
14、它源于唐代大詩人杜甫《曲江二首》詩,杜甫吟詠道:“人生七十古來稀。
15、”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嘆人生苦短,能活到七十歲,自古以來十分稀少。
16、5、孩提2~3歲的兒童。
17、幼兒時期。
18、指幼兒始知發(fā)笑尚在襁褓中。
19、顏師古注:“嬰兒始孩,人所提挈,故曰孩提也。
20、孩者,小兒笑也。
21、孩提即二三歲之間,在襁褓知孩笑,可提抱者也。
22、”6、桃園《三國演義》第一回《桃園結義》中的一個場景,涿郡張飛莊后花開正盛的桃園,劉關張?zhí)覉@三結義。
23、桃園亦作為后人仿效結拜的地方。
24、7、替罪羊舶來品。
25、英語里專門有“SCAPE-GOAT”(替罪羊) 用羊替罪來自古猶太教。
26、8、一字師有些好詩文,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后更為完美,往往稱改字的人為“一字師”或“一字之師”。
27、一字師來源于五代·王定寶《唐摭言·切磋》載李相讀《春秋》,叔孫婼之“婼”應讀“敕略切”,李誤為“敕晷切”,小吏言之,公大慚愧,“命小吏受北面之禮,號曰‘一字師’”。
28、9、三不知典故出自《左傳》。
29、公元前468年,晉國的茍瑤率兵攻打鄭國,齊國為防止晉國強大,就派陳成子帶兵援鄭。
30、有個名叫茍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說:“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,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(zhàn)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,要把齊軍全部消滅。
31、”陳成子聽了,罵他說:“出發(fā)前國君命令我說:‘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,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。
32、’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(zhàn)車,我也不能避而不戰(zhàn)。
33、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 回國以后,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。
34、”茍寅自知失言,于是感慨說:“君子之謀也,始中終皆舉之,而后人焉。
35、今我三不知而入之,不亦難乎?”此話意思是說: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,對事情的開始、發(fā)展、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,然后才向上報告。
36、現(xiàn)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,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。
37、10、東道主出自春秋·魯·左丘明《左傳·僖公三十年》。
38、鄭文公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,只得向老臣燭之武請教,設法解圍。
39、當夜,燭之武乘著天黑叫人用粗繩子把他從城頭上吊下去,私下會見秦穆公。
40、晉國和秦國是兩個大國,他們之間本不和諧,常常明爭暗斗。
41、燭之武巧妙地利用他們的矛盾,對秦穆公說:“秦晉聯(lián)軍攻打鄭國,鄭國怕是保不住了。
42、但鄭國滅亡了,對貴國也許并無一點好處。
43、因為從地理位置上講,秦國和咱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,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,恐怕是難于做到的吧?到頭來得到好處的還是晉國。
44、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,就是秦國的實力相應地削弱一分??!”秦穆公覺得燭之武說得有理,燭之武于是進一步說:“要是你能把鄭國留下,讓他作為你們東方道路的主人。
45、你們使者來往經過鄭國,萬一缺少點什么,鄭國一定供應,作好充分的安排,這有什么不好?”秦穆公終于被說服了,他單方面跟鄭國簽訂了和約,晉文公無奈,也只得退兵了。
46、秦國在西,鄭國在東,所以鄭國對秦國來說自稱“東道主”。
47、1一言堂舊時商店表示不二價的匾。
48、現(xiàn)比喻領導缺乏民主作風,獨斷專行,一個人說了算。
49、出處: 艾蕪《漫談科學和文學》:“要設法制止‘一言堂’,‘個人說了算’的不民主現(xiàn)象。
50、”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